3月21日,《环球时报》中文版要闻部副主任,资深编辑刘洋莅临暨南大学,进行“环球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2014高校巡讲。通过回顾《环球时报》的发展历史,讲述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刘洋以一名头版编辑的视角,向现场观众阐述了一份报纸的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
关于《环球时报》的定位,刘洋引述了《环》总编辑胡锡进的话,表示这是一份介绍中国崛起与外部势力的摩擦,以及中国民间立场和声音的报纸。透过香港游客菲律宾遭劫、喀什暴乱、巴楚恐怖袭击等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刘洋讲述了一名头版编辑一天的工作和整份报纸的出产流程,他说,正是由于《环》对敏感问题的“脱敏”处理,才使得民众多了一条了解敏感事件的渠道,比如报道维吾尔族人在北京的“委屈”生活就是一个事例。
刘洋在演讲中并没有避讳大众对《环球时报》的负面评价,对于报纸被贴上“民族主义”和“商业爱国主义”的标签,刘洋觉得这些都“太高大上了”,他更关心的是“文章讲述的内容是不是真实客观的”。 对中国媒体格局的看法,刘洋表示任何国家的媒体都有左右之分,一个正常国家需要多元化声音,这与他去香港的一次经历大体一致——在香港,刘洋目睹了“驱蝗”行动,也接触过他口中所说的极左派,他们在街头高喊各自的口号。
据刘洋介绍,2003年,美国“9·11”事件让《环球时报》的销量达到了巅峰的196万份;2007年,人民网和环球时报社共同投资设立的环球网上线;2009年,《环》推出常态化社论,英文版《Global Times》也在这一年创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作为本次巡讲的主持人,在嘉宾演讲结束后做了简要点评,他指出,个别记者的言论并不能代表报纸取向,呼吁在场观众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媒体,做一个理性的媒体人。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编辑部
撰稿人:蔡博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