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教职员工  新闻学系

姚锦云

时间:2016-09-21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11692


姚锦云,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学术期刊《华夏传播研究》《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编委,《国际新闻界》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播史、媒介与文化传承、媒介技术与文化变迁。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大学学报》等CSSCI及扩展版期刊发表论文14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被《新华文摘》读书与传媒篇目辑览收录,1篇论文观点被CSSCI期刊列为年度“新闻传播十大观点”之首,1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 PCSI、高被引、高下载论文。论文多次被本学科“四大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和知名学者引用。在中国大陆华夏传播研究CSSCI论文作者分布的研究统计中排名第四。合著专著《华夏传播理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已有来自SSCICSSCI及扩展版期刊的多篇书评给予好评。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和广东省高教改革项目各1项。入选教育部、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双千计划”。指导的多篇学生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优秀硕士论文3篇,优秀本科论文3篇)。负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薪传1906读书会”的组织工作。

学习经历

2012.09–2016.06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

2008.09–2010.06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文学硕士(传播学) 

2009.01–2009.05     香港城市大学(交流学习) 

1999.09–2003.06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  法学学士

社会兼职:

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

学术期刊《华夏传播研究》《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编委

《国际新闻界》审稿人

研究方向

学硕指导方向:媒介与文化传承(媒介学视角)

专硕指导方向:媒介技术与文化变迁(媒介考古学视角)

主讲过的课程

博士生课程:《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硕士生课程:《传播理论研究》(学硕)《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专硕)

本科生课程:《传播学概论》《人际传播》《影视文本分析》

代表性科研成果

一、课题

1)主持并完成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先秦儒家传播思想与春秋战国的政治沟通》(编号17YJC860031)。

2)主持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传播学课程为例》。

3)主持并完成201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Q使用对大学生的社会现状认知、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编号10GXSZ008YB)。

4)主持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招标课题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媒介与形式研究:以先秦儒家为个案(编号:JNXT2021013)。

5)主持并完成2016年度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国际影视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作为华夏文化载体的华莱坞电影》(编号ZJ16Y11)。

二、专著

《华夏传播理论》(与邵培仁教授合著,37万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华夏传播观念研究成果(编号:16FXW002)。目前已有多篇书评给予较高评价,包括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SCI《浙江社会科学》(CSSCI)、《中国出版》(CSSCI)、《全球传媒学刊》(CSSCI扩展版)等。

三、论文

1CSSCI:《传播受体论:庄子、慧能与王阳明的接受主体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0期。

2CSSCI:《再论庄子传播思想与接受主体性》,《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2期。

3CSSCI:《论中国传播史研究的想象力与典范性探索》,《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10期。

4CSSCI:《华夏传播理论建构试探:从传播的传递观传播的接受观》,《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5CSSCI:《礼尚往来还是礼上往来——从跨学科对话(1939—2013)到中国人际传播的经典模式》,《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CSSCI2022年第3期全文转载。

6CSSCI:《传播理论的胚胎:华夏传播十大观念》,《浙江学刊》2016年第1期。

7CSSCI:《传播模式论:<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与儒家传播思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入选中国知网高 PCSI、高被引、高下载论文

8CSSCI:《从思想到理论:论本土传播理论建构的可能性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CSSCI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9CSSCI:《寻根主义: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的建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编辑之友》(CSSCI2014年第1期《2013新闻传播十大观点》进行观点摘登,名列十大观点之首;《新华文摘》2013年第22期读书与传媒篇目辑览收录;《传播学报》2013年第4期总第10期全文转载。

10CSSCI:《为历史辩护:华夏传播研究的知识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3期。

11CSSCI:《和而不同交而遂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12CSSCI:《天地交而万物通:<周易>对人类传播图景的描绘》,《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13CSSCI扩展版:《传播辩证论:先秦辩证传播思想及其现代理论转化》,《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读书与传媒篇目辑览收录。

14CSSCI扩展版:《返本开新:从20世纪中西学术交流看传播学本土化》,《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联络方式

media@zju.edu.cn

建议精读的核心文本

从事学术工作越久,就越意识到林毓生说的经典阅读与思想训练之重要:随着对原典的长期深入阅读,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形成波兰尼所说的支援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虽难以言明却长期支撑着一个人的学术生涯,甚至成为影响研究与创造的最重要因素。阅读与写作中的体验也让自己逐渐意识到,彭加莱关于原创思想的四阶段(积累-酝酿-灵感-证明),可以跟德布雷主张的形式组织内容互相发明。于是,近三年曾围绕何为传播、何为媒介的问题,与学生一起系统精读经典文本——每周精读一章,一个学期精读一本书。我们试图以这样的形式加入与经典的交谈找回为自己生产知识的能力(凯瑞),并期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这是一个有些漫长但可以收获慢乐的过程。对硕士生来说,在三年中从容地精读两三本精心挑选的经典,是可以期待有所收获的。

(1)传播与媒介理论

《对空言说》(彼得斯)

《作为文化的传播》(凯瑞)

《媒介学引论》《媒介学宣言》《普通媒介学教程》*(德布雷)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

(2)中国传播史与媒介史

《先秦两汉出版史论》(刘光裕)

《书于竹帛》(钱存训)

(3)中国文化的人类学三村(江苏开弦弓村、东北下岬村、北京浙江村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费孝通)

《礼物的流动》《私人生活的变革》*(阎云翔)

《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飙)

(4)知识论与想象力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林毓生)

《治史经验谈》(严耕望)

《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格尔茨)

《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个人知识》(波兰尼)*


对未来学生的期待

相信阎云翔所说:好故事对读者的启发不亚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主张“自己写自己”,期待自带故事的学生,从经验出发、跟理论对话。目前已指导学生开展如下研究:《“差序格局”之后:社交媒体语境下“关系”(guanxi)的结构变迁》(刘慧钰,22届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作者尝试与费孝通对话,目前是学院22级博士生);《媒介与记忆:一项对车载音乐收听实践的媒介考古》(杨诗,22届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讲述父辈老司机们收听车载音乐的故事);《作为中介的家族记忆:对一个河北家族修家谱实践的媒介考古》(田昀澍,23届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讲述“我跟爷爷修家谱”的故事);《从侨批、电话到微信:跨洋家庭关系维系的媒介考古》(陈铄婷,23届硕士毕业论文,讲述潮汕侨批与跨洋家庭的故事);《“洛阳纸贵”的媒介学考古:从纸张应用到公共阅读的兴起》(廖航,23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更新于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