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晚,南方日报时政部年轻名记者赵杨先生应邀来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走进“名记者课堂”,以自身经验给新传学子分享了他做记者的7年时间里从事记者的点滴故事和深切感悟。
尽管在大学期间他修读的并非新闻专业,在入行之前也未曾接触过新闻,但是对于新闻这一概念,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采访之后,特别想说的那些就是新闻。而且做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
和许多新闻专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赵杨也有过菜鸟的体验。从最初的不知道稿子怎么写,一路向同事请教,一路学习,一步步走过来。他回忆道,那时自己在整篇稿件中最有把握写下的几个字便是“南方日报讯 赵杨”。其余的内容即便上交上去也会被领导删的一字不漏,只剩下“南方日报讯 赵杨”这几个字。面对这样的难题,他依然选择了新闻,他认为记者就要脚踏实地地做东西,有许多超出书本之外的东西值得去探索。
记者有多面。记者这一职业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可能是光鲜亮丽的,有着自己的办公桌,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下写稿。赵杨明确地指出,其实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他们或许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大多数是风餐露宿的情况。而这些都是记者的样子。
赵杨认为记者有三种类型。第一个是“白宫记者”,他们是最近的“隐形人”,这是走专政的一种新解释,他们是洞悉政局而有讳莫如深的人。应当把听会当做是一门必修课,这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领导的讲话往往很艺术。“白宫记者”的考验就是正确得将领导的表达转换成公文。“政法记者”更像江湖中人,他们是搞案子的人,同时是法律的共同体。他们已成为正义的化身。其中《韶关行贿案》《“放飞”50发子弹牵出涉枪大案》这两篇报道正是赵杨执笔的。“突发新闻记者”则是走在第一现场的人,激动而又失望的人,这更是一个锻炼新闻敏感性的岗位。突发新闻记者见到的比他们所想象的还要多。赵杨开玩笑地说在他刚进报社的第一个月,就目睹了二十四种死法。当然有时候即使记者去到了事件现场,也不一定可以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他提到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你的新闻不够精彩,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新闻要认真对待才会有收获,我们需要的是必然的准备,而获奖是偶然的。
面对坐在课堂里的莘莘学子,赵杨对记者提出了几点要求:尊重自己的署名权;避免“实习生”心态;要有“搞个大新闻”的热情。正是因为我们在稿件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就不应抱着“反正有编辑领导审查稿子”的心态做新闻,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精神,对报道的内容负责。做记者还要有书卷气,乡土气,江湖气,狭义气和不泄气。
在如今这个全媒体发展的时代,做记者是一种考验。报纸、网络、移动端等媒体不断充斥着这个社会。他总结道,尽管移动媒体是一部分,但我们最稀缺的是优质的采访,因而他希望有更多有职业精神的记者投身其中。正是带着对新闻工作的一份激情和责任感,赵杨一直坚守着这个艰辛而又充满挑战的岗位,他说他会做下去,义无反顾地做下去。
(文/图 邵玮杰 倪圣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