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下午,“岭南新媒体说”第三季第五期在21CN日内瓦会议室如期开讲,广东省广告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杨先顺教授,与现场观众和网友们分享了题为“互联网文化语境中的后现代伦理反思”的主题讲座。讲座在花椒(ID:36365802)、映客(ID:128956243)、YY直播(ID:1331994988)三个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据统计共吸引了6万余名粉丝同步在线观看。
讲座开始,杨先顺教授代表广东省广告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对广东省工商局广告处林阳处长的突然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强调悼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把广东广告业和广告研究做得更好,做得更强!
杨先顺老师的讲座从被媒体誉为2016年第一网红、“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papi酱谈起,其视频幽默,搞笑,但被广电总局要求下线整改,原因就是其视频有粗口低俗内容。杨老师引用了网友有关papi酱视频的脏词词频统计,并认为:papi酱视频中的脏词以往是难以启齿的,但是在互联网语境中却比较流行。目前,互联网文化语境可以用多元、多样、多变来形容,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主流文化,除了主流文化以外,还有青年亚文化、草根文化、民粹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等文化思潮。
杨老师对后现代主义的缘起和特征进行了介绍。后现代主义源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早期是尼采批判了理性主义精神,后来利奥塔抨击了“元叙事”(即以权威性陈述让人相信其真理性的叙事),而德里达则意在捣毁“逻各斯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全球性和全方位的影响,在哲学、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广告等领域都有后现代主义的痕迹。在伦理学中最早提出后现代伦理学的哲学家是齐格蒙特·鲍曼。
杨老师详细总结了后现代伦理现象的特征,并逐一分析了其中的危害:
1.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
互联网被人误解为是“虚拟的”平台,人的身份似乎也是虚拟的,这会让人产生错觉:我们为什么要在网络中讲道德呢?这种观念会助长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互联网中会有很多令人震惊或者违法的行为出现。例如近期《南方都市报》报道:记者700元买到同事行踪,包括开房等11项纪录。这种贩卖个人信息行为既是违法的,更是丧失道德良知的。
2.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
受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的影响,后现代伦理具有反权威、反传统、反崇高等特点。例如秦火火诋毁雷锋形象,或者是对经典作品的恶搞,都突破了社会的公序良俗。这样容易对主流价值观形成挑战,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没有约束,让人产生可以为所欲为的误解。
3.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
“祛魅”是德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来的术语,通俗地说祛魅指把一种思想或事物从神坛上降到世俗生活中,而祛魅的极化是指从神坛打入地狱。道德祛魅的极化在于消解道德的敬畏感,将道德矮化,这容易导致道德界限的模糊化。例如网络流行语对脏话的改编和再造,部分受众对脏话的态度从抵触到默认,再到接受和使用,甚至成了一种时尚。其危害在于道德地位和道德约束力的下降。
4.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
一些网民在实施自己的道德行为时走向了情绪化和不理智的极端,例如快递小哥被打事件发生后,打人者个人信息被曝光,但网友曝光的个人地址现已不是打人者的,可现居住者却遭到了网友们不断骚扰。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其实是以道德的名义违反道德,这是一种道德悖论,它看起来是维护道德,但是最后却损害了道德。
那么,如何在理论上进行应对呢?杨老师提出了如下四点设想:
1.澄清“虚拟实在”的本体论地位,确立网络道德的实在性
2.以“话语共识协商法”建构具有平等感和共识性的互联网道德范式
3.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消除道德模糊化的倾向
4.以责任伦理学规避后现代伦理中的非理性
最后,杨老师在后现代伦理的议题上进行了延伸,对于互联网伦理问题的现实对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建构有序、有力、有效的道德舆论场;建立针对性强的互联网伦理教育体系,重建注重个人修养的德性伦理,增强道德自律和伦理自治,提升道德境界;借助道德心理学,加强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增强道德自觉;健全并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等。总之,互联网的伦理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单靠某一方面是不行的,需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技术手段、道德舆论、教育培训、行业自律等方式方法,从而将互联网伦理问题的治理做得更为有效。
(图文:王肖伊、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