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讲座

【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胡翼青教授:为新闻业祛魅,传播技术变革下的新闻生产创新

时间:2017-05-02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86

2017年4月28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到访我校,就传播技术哲学和新闻生产的话题,与博士生及硕士生进行学术座谈和讲座交流。

在上午与博士生的交流中,胡翼青老师以《传播技术哲学: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为主题,谈到了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革。


胡翼青老师指出了媒介的两个向度,即时间上的信息存储和空间上的信息扩散。他提出:“如今使用互联网存储功能的大多是精英阶层,反之使用互联网扩散功能的大多是普罗大众,这加大了人们之间的知识沟。”

胡翼青老师把媒介哲学分为四大主题:从媒介与时间的角度来看,媒介具有延迟性和即时性。结合媒介与空间的视角,媒介存在脱域现象,带有共同体的现象和多重空间的重叠。媒介与权力的关系也在变化着,比如人际关系的转变,赋权与权力的转移。对于媒介与方向的话题,胡翼青老师表示:“大众媒介正在强化‘未来世界思维’,把与你共存的另一个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导致你漠视周遭的世界,对现实世界里的任务拖延、不行动。”

就媒介化社会来临的问题,胡翼青老师指出媒介化既有社会层面的,也有个体层面的,“媒介已经嵌入每个人的心灵与人格”。他强调:“传播学研究要有顶层设计思维,要研究的不是鸡毛蒜皮的小问题,而是要回归人头脑中的观念是呼和在媒介的中介化中改变的。”


下午,胡翼青老师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在题为《新闻生产:从编辑部到中央厨房》的讲座里面,讲到了传统新闻生产是一个标准的工业流程,新媒体的挑战与中央厨房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存环境。

讲座伊始,胡翼青老师就谈及了市面上所充斥的关于新闻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神话,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新闻业是追求效率的,节约成本的,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为了让劳动者心甘情愿为资本家劳动,要创造一整套意识形态。新闻媒体选择什么故事,选择以何种方式讲述并不是随意的,在那个场域中胜出的意识形态左右了叙事的方针,这是媒体自保的方法和策略。夏俊峰案、药家鑫案、雷洋案的文本中都运用了社会动员的策略,煽动了民粹主义的情绪。


新闻业最保守,也最讲调和,胡翼青老师表示媒介的风格与定位、新闻报道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习惯、意识形态与时代特征、广告客户的影响、对受众的想象都可以对新闻报道产生影响。

对于创新的新闻生产模式中央厨房,胡翼青老师认为它是由于新媒体的出现而产生,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中央厨房的运作必须要依托云技术的共享功能和全能型记者的采集功能,这为中央厨房的发展和推广提出了问题:材料的质量如何保障?材料的处理谁来执行?如何避免内容的高度重合?如何做出符合媒介需要的产品?脑容量极大的行政主厨由谁担任?

由此,胡翼青老师对中央厨房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中央厨房的出现可能引起媒体共性与个性的悖论,导致蛋糕越做越小;引发独家新闻与共享的矛盾,独家新闻减少;导致成就感和独特性的沦丧,记者成名的想象化为泡影;一将难求的行政主厨和满地的全不能记者更是必须面对的难题。

胡翼青老师告诉在场的同学们,专业的新闻是指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出来的新闻产品。他表示消解专业新闻的力量,与其说是专业知识的低门槛,不如说是新闻生产意义的丧失。他指出:“我们把技术作为救命稻草,但是很有可能正是技术把我们的传统媒体推到了加速灭亡的轨道。中央厨房的出现,很有可能使未来的新闻编辑部变成高度机械化的形式。”


讲座最后,胡翼青老师还解答了同学们在就业方面的困扰。他表示学者存在的目的并不在于给大家复述常识,逻辑推理并不等同于现实,在复杂的大环境下同学们仍然可以实现个人的发展。

 

【嘉宾简介】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乐竞中国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传播学会及外国新闻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传播学术史。

摄影 王蒙;撰稿 刘越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