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讲座

梁蓝波:多元交融给新媒体艺术和设计带来的机遇与可能性

时间:2017-07-06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394

2017年6月15日,美国哥仑比亚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梁蓝波博士应邀到访暨南大学并与师生们进行了一场精彩与跨界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本次讲座主题为“多元交融给新媒体艺术和设计带来的机遇与可能性”。

围绕多元交融,跨学科,梁蓝波教授强调了中西结合与综合素养往往能够给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那么,跨学科与艺术创新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为什么跨学科、多元交融、中西结合、多元素灵感能够给艺术创作和新媒介设计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呢?以上问题,学术讲座与交流中给予我们无限思考。

本次学术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国家高级美术设计师莫智勇博士学术主持、点评。

莫智勇老师主持

讲座开始,梁蓝波教授展示其作品《聚合大系》。这是一幅后现代风格的油画创作,由此引入他的个人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经历,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他多元融合艺术与新媒介创作风格的来源。作品风格方面这与他在中国画系、油画系、中国美术史、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领域的学习经历密不可分。

梁蓝波老师主讲

对于艺术创新性,他强调:两种领域,如油画和水墨画,都有自己独特的门道和优势,强行的融合则会显得很生硬。只有分门别类地把每一门艺术形式与手段吃透,应从基因层面去提取和创新,而不是仅停留于表现形式层面的组合。这意味着,要吃透每一个艺术门类究竟有何特殊之处。梁蓝波教授以书法、摄影和水墨画三个领域入手,为听众进行讲解。

  • 书法的欣赏与创作

书法书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除了在专业领域人群内,大多数国人对书法艺术仍不知如何欣赏,外国人士更是云里雾里的。梁教授认为,书法并不是刻板地局限于传统里,他更希望能开创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书法写作方式。在跨界创作与跨文化语境下,究竟中国书法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梁蓝波教授首先强调了书法表现形式的重要性,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将其精髓融合到艺术创新里。在研究与实践中,他通过中国书法与阿拉伯书法、英国书法进行对比,从书法用笔、笔触、书法家运笔快慢都不同分析了三者的奇妙之处。

他提到好的书法应有三要素:

首先是用笔要求,好的书法作品落笔有力量、有厚度。即笔触看似并非扁平的纸片,而具有立体感,像藤枝一样,有某种精神性和象征。

其次是结体,所有书法无论书体和字体,都要站得稳,有均衡感,并能连续到下一笔触,从而形成一种韵律。尽管每一笔看似无直线和横线,但能似雕塑和高楼一般稳立于世。

最后是构成,他介绍了一个概念“书法行气”,犹如人之“气运”,即字的结构,造型和表现角度。

欣赏一幅书画艺术作品,应当品味书法家从提笔到结尾所展现的效果能否一气呵成、气韵生动,这是判断书法是否有“行气”、 “骨格”等的标准。由于书法落笔即无从修改,所以书法家要把笔画的穿插关系铭记于心,在写书法的过程将作出其最自然的反应。

书法的精神

梁教授认为,书法表现的不仅仅是写出的字面的意思。书法是以书写传达艺术家的精神,以展现一种苍劲、博大、秀美和典雅之感。而且,书法也是现代书法家表达个性的方式,以书法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书法,应是一种二维空间的艺术,但能表现出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的效果。在书法作品欣赏中,我们确实能看出笔画、笔触之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现代技术尽显摄影之美

梁蓝波教授认为可利用现代技术,如数码相机能为摄影带来的更多美的可能性,利用电脑技术调整出更多的艺术感和完美效果。摄影不是简单的拍摄或写实,更是艺术家精神的传达,可以是各种元素的重新组合,形成出乎意料的艺术美感。

我们从上述梁蓝波教授的摄影作品中可看出,他对光和水比较感兴趣,他关于光和水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谈及摄影的图文结合,他对设计师的图文编辑与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他认为作为平面设计师,要具有把控图片和字体两种元素的非凡能力。如果不懂把握图文设的平衡,很难有话语权并形成自有的设计风格。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优秀的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与跨界能力更为突出。

在分享影像传播设计创作中,他提及,水是一种很奇妙的元素,而摄影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水微妙的变化。这样一来,强调 “洞见与发现”在摄影中运用现代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对摄影的把握,可以捕捉到关于水的有限的肉眼看不到的变化,从而探寻到另一个世界,创作出不一样的摄影作品。

艺术的多元融合与创新

在水墨画方面,梁蓝波教授希望捕捉一种宋代水墨的气氛,对于狂草书法他强调书写性和笔触的张力。在古典西洋画/素描方面,他主张写实主义,即用艺术方法捕捉色彩,塑造写实的真实性。对于摄影,可呈现事物的肌理、历史感、颓废感和逝去的辉煌,从而捕捉到艺术之美。

多种元素应如何进行融合与创新?梁教授认为,首先要具备提取传统元素并进行新的融合与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同时还要了解中西文化的精髓和艺术的背景。当然,还要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因为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可发挥之处是有限的,倘若借助数码科技的帮助,有利于让艺术家所传达的精神更加活灵活现。这不仅是在追求艺术与技术在物理上的融合,更是强调了艺术性与精神性的合二为一。

艺术设计的精神性和独特性

大多数艺术仅仅停留在某个概念层面,而没有超越这一层面追求更高的精神性和独特性,难免落入平凡之流。他主张:“我的作品追寻康德的崇高美学境界以及老庄哲学的雄伟博大、磅礴昂扬的精神气概”。

对此,在座师生们欣赏了梁教授的水墨系列新媒介艺术融合创新作品过程,作品所呈现出一种源于外太空的震撼、张力,犹如星球的碰撞带来的爆发之美。他指出,多媒体与水墨作品风格强调墨在宣纸上所能呈现的运动力和光感,对墨的运用和光影控制要求较高。当然,对于图形和边线的把握也很有考究。

在多元交融的新媒体艺术和设计层面,梁教授善于运用动画、投影技术,将水墨作品进行反转和倒影,使现实空间变得具有艺术感,能让欣赏者在其中穿行,如此互动方式让水墨的律动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艺术和设计多元融合的心得

如何更好地进行艺术和设计的融合?

第一层面,他以金字塔的“基底与塔高”进行类比,倡导跨学科汲取灵感,让“基底”尽可能扩展外延,最后将各学科中的精髓有机交融,呈现出愈发坚挺的的“金字塔”。

第二层面,创新需要通过外力来打破科学原有的惯性,借助外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层面,综合多种元素之后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句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话:“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在学术讲座提问环节,师生们就“中国艺术形式在跨文化语境下外国人表达传统思想的可行性”、“是否在艺术创作前就要对新技术的运用有所预设”、“普通观众应当如何理解艺术所传达的精神与价值、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多元融合的媒介艺术发展以及卓越的新媒体设计师专业素养”等等问题展开了问与答。梁蓝波教授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出解答与互动交流。他坚信多元融合的新媒体艺术和设计往往能创造出新的艺术、新的境界和新的物种,让我们拭目以待!

莫智勇博士在主讲嘉宾与听众互动问答热烈交流中逐一做出完成本次讲座的点评与总结。


【讲座嘉宾简介】梁蓝波博士:美国哥仑比亚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研究生导师。密苏里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和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領域: 油画、水墨画、书法、摄影、装置、广告设计、新媒体设计、多媒体表演艺术和美术设计教育理论。   

梁蓝波作品被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德国书写艺术基金会等世界十多个博物馆所收藏。1999年旧金山市政府公告将11月19日定为“梁蓝波日”。

撰稿:杨爽

摄影:易小蓉

(暨大新传院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