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乐竞中国

喜迎十九大,军垦新变化——暨南大学石河子大学联合采访组活动纪实

时间:2017-07-18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52

7月15日—17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一行六人在我院副院长邓绍根教授、广电系主任申启武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新疆石河子大学,与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师生组成联合采访组,以“喜迎十九大,军垦新变化”为主题,对军垦60余年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地采访调研,力求反映军垦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业绩。

联合采访组在军垦博物馆

作为首批部校共建试点学院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点学科,近年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案,强化校政、校企和校校协同机制,精心打造双师型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为了加强校校合作,深化协同育人的效应,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总结与省内外高校新闻院系协同育人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暑期和新疆石河子大学共同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暨南大学石河子大学联合采访组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联合采访组一行走访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军垦文化广场、军垦第一连、军垦第一井以及军垦团场等军垦旧址和纪念场所,采访近三十人。这些人中有军垦第一代的老兵吴青刚,也有军垦第三代的大学生蒲文静;有出租车司机,也有饭店老板;有纪念馆讲解员,也有在校老师。在这座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市,只要随便拦住一个人问他关于军垦的历史,他都能娓娓道来,因为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与军垦息息相关。

联合采访组一行参观博物馆

联合采访组一行在军垦第一连

联合采访组在采访老知青

从他们口中,采访组听到最多的就是石河子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曾经的军垦第一连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野大葱,清水汤,三餐窝头都一样。实难下咽还得吃,不然干活饿得慌。”从这首歌谣中,我们能够想象当年军垦人风餐露宿、掘土为房的艰辛岁月。

在军垦文化广场,采访组有幸撞见新疆兵团石河子中学67届的叔叔阿姨们毕业五十周年聚会。作为老一辈的军垦人,石河子的过去,就是他们的青春。讲起曾经的故事,老人们不无欣慰的讲到,“以前的条件差得很,住的都是地窝子,吃的都是粗杂粮,点的都是煤油灯,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得去干活,干十天才能休息一天。现在条件就好多了,都是机械化了,人都很少下地干活了。”

联合采访组与老一辈军垦人合影留念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几代军垦人半个多世纪的付出,才换来了石河子今天的繁荣。当年兵团领导张仲瀚发出将石河子建成“小上海”的愿景,在当地人看来也已经距离不远了。今天的石河子市,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并仍在不断完善;空气质量、城市绿化等事关居民健康的方面,政府一直在改善。如今石河子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做到“农业现代化,城市人性化”,不仅要经济的发展,还要做到城市人居体验的上升。

军垦文化广场上,当地民众载歌载舞

傍晚的石河子,斜阳晚照,美不胜收;广场上纳凉的人很多,载歌载舞,一派祥和。采访结束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林浩填讲述了自己感受,“这次采访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建设者斗志昂扬的艰苦奋斗精神,而且也要学会他们之间互帮互助的团结友爱精神。从荒无人烟的戈壁,到如今绿树成荫的新城,前辈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才能有今日得到的成就。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学会并践行这种精神。”

我院副院长邓绍根教授在总结此次调研活动时讲到,“通过组织学生对石河子军垦历史文化的现场采访和历史调研,增强了他们对军垦戍边的新理解,强化了他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认识,让他们在新闻实践中升华了对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