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24期“广州新观察”圆桌会议现场)
10月27日上午,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第24期广州新观察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召开。会议由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郭德焱主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主题。七位演讲嘉宾分别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李善民,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陶一桃,暨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自贸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杜金岷,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副校长张献斌,珠海市横琴新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康专,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副部长、高级经济师孙邦成。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黄晓燕、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支庭荣出席了本次会议。
在会议正式开始前,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建设广州综合数据平台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李善民发表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与自贸区如何联动发展”的主题演讲,主要从四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第一方面,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的基础包括地缘与文化的相近性、扎实的合作基础以及国家战略支持。第二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面临顶层设计、跨行政区制度差异、行业保护等瓶颈。第三方面,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平台,自贸区是爆破点,双方联动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最后,就粤港澳大湾区与自贸区如何联动发展,他认为,应该加强大湾区与自贸区跨区域政府部门的功能联动,加强大湾区与自贸区的产业互动与要素流动。
陶一桃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制度约束”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又一个更大版图、更完整规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又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和跨区域合作的社会发展引擎区。我们要进一步从制度上解决目前的市场开放度大于社会开放度的问题,要进一步从机制上解决人才国际化问题,还要更进一步从观念上明白,并不是任何的变革都是改革,更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回到计划经济的过去。不忘初心,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这依然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使命。
谢寿光从智库先行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他指出,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要做到智库先行。首先应该将粤港澳大湾区的专业智库建设提高到先行者的认识高度;第二,要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联盟,形成完全可操作的制度化的可操作的机制;第三,要全面展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情调研,建立起基础数据大平台;第四,要对湾区各城市现有的法规要进行对比性的研究;第五,要对全球的湾区进行长期的追踪、比较研究;最后,要根据顶层设计,建立湾区发展评价指数。
康专的演讲题目是“粤港澳大湾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来自横琴的思考与实践”。他首先指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不平衡、主导产业不突出、政策制度等软环境存在差异将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其次,他分享了横琴自贸区推动自贸区与大湾区联动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包括推动粤港澳产业合作;推动高端要素和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系统谋划制度创新,打造趋同港澳的“四化”营商环境;推动粤港澳便捷互通、基建对接四个方面。
张献斌将在几个自贸区调研的思考带到会上与各位交流,发表了“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断头路’”主题演讲。他指出,心理的障碍一直横在内地和港澳居民的心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样强大的文化障碍和心理障碍不破除,湾区的建设几乎只能是梦想。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推进粤港澳三地之间的互联互通,达到路通人通财通流通。
杜金岷分享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大数据‘关注度’指数研究”课题研究带来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我们跟踪自贸区研究的两年多时间,感觉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缺乏,要数据数据没有,要资料资料没有,这样的情况下怎么研究自贸区呢?”在这一情况下,杜金岷教授指出,要找一种新的范式、新的出路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大数据研究的结果来看,广东省自贸区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相比其他自贸区的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孙邦成作为企业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发表了题为“发挥南沙港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自贸区快速发展”的主题演讲。他首先强调了港口对城市湾区以及自贸区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港口作为航运中心的载体,是广州一张闪亮的名片。 接着他分析了港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自由贸易港的探索,这对广州的起步腾飞具有重大意义。最后,他指出南沙在整个大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应抓住南沙的核心战略要素,引领广州快速发展。
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对本次会议作出总结。她认为,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广东、广州要怎样抓住机遇推进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探讨话题。最后,她对承办单位以及今天与会的各位专家、老师、同学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文/叶晓英 图/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