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羊城晚报记者王倩做客“名记者”课堂,以“媒体与未来”为题,以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向同学们分享了她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未来走向的看法。
新媒体不是真正的媒体
“我将来要做什么?是不是还要从事新闻这个行业?”这或许也是许多新闻学子的困惑。带着这个问题,王倩开始了她的演讲。
首先,通过“澎湃新闻”和“今日头条”两家新闻类APP的对比,王倩对“媒体”与“新媒体”两个概念进行解释并加以区分。媒体也就是大众所谓的传统媒体,王倩认为更应该被称作“专业机构媒体”,更强调其专业性。而互联网时代新兴的新媒体有几种不同的含义:指传统媒体开办的新媒体、个人或团队运营的自媒体、新闻网站等,而新媒体更多的是“观点的发声器”,不能当做新闻。以产品生产销售为比喻,王倩向同学们解释了专业机构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专业机构媒体是生产商,网络媒体是终端零售商。
王倩对各类新媒体内容与专业机构媒体内容进行对比:新媒体中的新闻即媒体要闻,新媒体热文即媒体评论,新媒体购物即媒体中的广告等等。她将新媒体(公号)分为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并分别就这两种类型解析其中要点。
经营性新媒体的三大“制胜法宝”分别是内容第一、渠道优势和客户研究。王倩以三个“100000+”大号——“石榴婆报告”、“咪蒙”、“毒舌电影”为例进行分析。“石榴婆报告”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其内容的独创性,能掌握一手国外的时尚资讯,另一方面在于出身媒体的“石榴婆”本人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咪蒙”是善于分析受众心理,对受众进行心理按摩。“毒舌电影”则是“卖情怀”,如何能把主流路线走得不俗套,这种能力也是来自多年在专业机构媒体的磨炼。
非经营性新媒体(公号)的目标诉求是要有权威性、服务性、专业性。权威性是指运营公号时,作为新闻学生,专业知识不能丢,把自己当做微型媒体机构,采编、审核,严格把关;服务型是指根据公号来分析用户,旨在为目标用户与潜在用户提供有用的东西,不为投其所好,但必须有用;专业性是指运营者本身的专业性素质要高。
专业机构媒体将来不会消失
王倩认为,新媒体时代最让人担心的一件事是片面追求时效热度,信息的公正性、真实性难以保证,易出现反转;从写作方面来讲,新媒体没有专业的采编,是建立在真实度未知的事实上的观点表达。
“传统媒体到底会不会消失?”
王倩的回答是:不会——“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多更准确、更迅速的资讯,这不包括个人评论、个人观点。而是更原始的、没有变形的、没有扭曲的资讯,来形成自己的判断。社会越是发达先进,人们更需要赤裸的资讯。”而作为“信息原始供应商”的专业机构媒体拥有无限接近真实和客观的新闻原则、专业的采编团队、完整的审核机制,因此不会消失。
但是目前,为什么专业机构媒体拼不过新媒体,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现在我国在知识产权及相关领域的法律条款不甚完善,专业机构媒体无法得到相应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报酬。以《羊城晚报》被抄袭侵权为例,王倩说:“我们每天被侵权的数字都是数以万计的,除了比较大的门户网站还能付一点点费用之外,多数都是直接抄。管不过来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政策的改善,受众付费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王倩说,对知识付费、对新闻付费是文化产业、传媒行业好的发展方向。
专业机构媒体未来会是怎样,王倩也有她的设想:“网络媒体不做内容生产,全线推到终端零售,而专业机构媒体往通讯社方向发展,完全退回到生产者,不直接面向受众,由零售商来支付符合市场规律的报酬。”王倩肯定,不管未来怎么发展,任何时候都需要记者。即使专业机构媒体数量会萎缩,信息的传播者行业会一直存在。
“多实习、多实践、走出去”
对新闻专业的同学,王倩给出她的建议:对个人发展的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有预判。她更建议先进入专业机构媒体实习,强调工作对能力的培养,要打牢基础,并以“石榴婆报告”等公众大号背后的运营团队为例,指出扎实的新闻写作训练给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针对专业机构媒体的经验,王倩特别强调:“去到现场,采访真人”、“隔着手机、电脑的采访不叫采访,那块屏幕只是特定条件下的辅助工具。” 而对于新媒体的工作经验,王倩指出“新媒体的最大忌讳是内容整合”。
不论是选择新媒体还是专业机构媒体,以下两点是不可代替的:专业知识的辅修是指对经典新闻学理论的学习和把握;工匠精神中重要的一点是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
“新闻无学问,实践出真知。”最后,王倩告诉大家要“多实习、多实践、走出去”。
嘉宾简介:王倩,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现任羊城晚报政文编辑部文教室副主任,记者。历任羊城晚报教育版主编、要闻部编辑,羊城晚报“十佳编辑”。曾担任羊城晚报微博的第一任主持人,羊城晚报教育类微信公众号“羊城晚报学大大”运营者,珠江经济台羊晚媒体观察员,多届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评委。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奖,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巡讲团成员,多次在《中国记者》、《岭南传媒探索》等专业期刊发表理论文章。
(文/图 聂佩文、易红,主持:宋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