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羊城晚报新媒体部副主任鲁钇山做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郁文报告厅,以“2017传媒之变—技术驱动下的媒体重构与产品迭代”为题,为新闻学子介绍了2017年媒体的发展状况和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战略。
讲座开始,鲁钇山老师先是为2017年的媒体发展画了像。他说,2017年,传统媒体的衰落和新媒体的发展依然是同步进行的,“时代的变化使我们不得不重视新媒体的发展,”他感叹道。他还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例子说明了传统媒体衰落的情况。
鲁钇山认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定位有四个范畴,第一个是主流舆论的把关人;第二个是优质内容的生产服务商;第三是大数据内容的生产服务提供商;第四是品牌广告的服务商。他强调,传统媒体庞大的人力和其他资源的积累是其他自媒体所不具备的。
鲁钇山用丰富而具体的例子为同学们介绍了技术更迭的四个方面内容:“连接”“延伸”“智能”和“迁徙”。他又提出,技术的更迭会对人文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包括生活的“提速”,人际关系的扁平化,以目标和兴趣为基础的族群化等。他举了马云创业时期的例子来阐释社会职位差别的减弱,说:“人和人,当你走近了他,你会发现,大家都差不多。”在谈到族群化时,他表示自己会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学习一些视频方面的技能。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令人钦佩。
鲁钇山认为,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基本方略是传承与创新。“这种传承是精神的传承”,他说道,“传统媒体在精神层面和技术操守层面有很多好的东西,包括新闻的专业主义,包括对新闻理想的追求,这些好的东西一定不能丢。”
他以故宫博物院会动的画《乾隆下江南》为例,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就无法发展。有了创新,你就和别人不同。所以,一定要创新,新媒体就更是这样了。”
讲座中,他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分享了学法律的他走上新闻道路的原因以及在报社实习的奇闻轶事,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和笑声。“从实习生开始就知道所有的证据都要准备好的,不然有人告我呀!”他告诉我们,如果将来要当记者,一定要注意保留证据,做好备份。
此外,他认为在面临职业抉择时,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份职业。他说:“喜欢会支撑你走得很远。”
然后,鲁钇山列出了新媒体选题的“三大原则”:热度、相关和本土。他提出这三点是叠加的关系,三者兼具会更好。他还指出新媒体内容生产要处理好“四大关系”:“新”和“老”的关系;“快”和“准”的关系;“显”和“隐”的关系;“题”和“文”的关系。鲁钇山解释,“新”是形式,“老”是精神,也就是传承的精神,要将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理想传承到新媒体的平台上。在讲到“题”和“文”的关系时,他强调,标题和内文一定要相关。在新媒体时代,要做“有限度的标题党”,有节制,不要无底线。
他分别从大数据、可视化、VR、直播、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等方面为我们阐述了技术是如何驱动媒体发展的。接着他围绕着关键词“技术”,介绍了《羊城晚报》这个传媒变革的个案,详细地分析了《羊城晚报》现在和未来的各项发展战略,包括“互联网+音乐”“互联网+小镇”等。
最后,鲁钇山用“迭代、视频、变现、联合、分拆、AI/VR/AR、清理、原创”等八个标签概括总结了2017年媒体发展的情况,并且举了业界多家媒体的例子对这八个标签进行了详细解读。在讲到“原创”的时候,他说:“平台是多样的,也是多面的,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它的价值所在。载体可以变,但是核心内容不会变。”强调了原创的重要性。
他还鼓励同学们要“耐熬”、不怕麻烦,“麻烦和人生是相伴的,所有的麻烦都没有了,那么你的人生可能也就走到尽头了。”
讲座结束时,鲁钇山念了一首诗:“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他为同学们献上了衷心的祝福:“希望大家在这个开阔的伟大的时代,有所作为!”同学们为他的激昂澎湃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文图/苏敏纯 郑栩彤,主持:宋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