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中心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协办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新书发布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致辞,来自国内30多位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教师代表见证发布会过程,并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新使命”主题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会上,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与暨南大学部校共建经费支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原著研究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正式对外发布。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在发布会上寄语大家:“希望大家多读原著、通原文,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原理,并能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原著的意义,从而推动学术研究深化和创新。”据该书的主编,暨南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教授介绍,该书从设计到写作、编辑,跨越了8个年头,以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师生为主体,全国45个单位168位教师、博士生、研究生参与了撰稿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共同研究的成果。全书分“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人物活动”、“论著文件”“媒体组织”“历史事件”六部分,共575个词目,每个词目下为约2000字的小型考证文章,全面梳理了200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和理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长、策划编辑翟江虹在介绍出版情况时感慨,这本书也是有益的学校:“一是通过这本书,带动了一批青年学者进入马新观研究的大门;二是也锻炼了出版社的编辑队伍。该书涉及海量的引文、海量的知识点,很多文章是在多次反复修改(最多的十多次)之后才得以发表的,其实从去年的11月开始,陈老师本人就在夜以继日地集中做本书的内容写作和整理,春节期间唯一的娱乐活动是被女儿拽去看了一场电影,他身上所具有这种极高的专业素养、极高的工作效率以及低调谦逊的学者风范也影响了大家。”
在会议现场,陈力丹主编向暨南大学图书馆赠送了10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作为馆藏,暨南大学赵晓玲副馆长向其颁发了赠书纪念证书。
与会专家学者对百科全书进行了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认为:“这部书应该是代表学界目前在这个领域里可以说最高水平了,它言之有物,真正做到论从史出,比较全面完整展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进程和框架、结构以及基本的内容,是一部能惠及广大学者而且可以传世的经典著作。”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春雷教授对该书的评价是:“史料价值十足,考证精神贯穿,是学界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詹小美教授认为该书:“无论是学术、视觉感官以及史料的考证上,都体现了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的再现,而且在教学和研究中可以直接加以引用,可以直接转化为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指出:“这部书的出版对我们全面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师生们和新闻业界对新闻观的学习和研究,更好地坚守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新使命”主题学术论坛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主持。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作了主题发言,认为“特别是研究是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但是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没有完备系统学说,这个高就不扎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相关的研究还可以续写新的篇章。” 厦门理工大学赵振祥副校长谈到了福建时期习近平同志的新闻宣传理论与实践,指出早在1989年5月,习近平同志就已经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工作有了高屋建瓴的定位认识:一是要旗帜鲜明地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担负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二新闻工作者要以负责任的精神,担负起正向建构社会的责任;三是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关系;四是要辩证地处理好新闻与政治的关系;五是建构良好的媒体关系,是一种领导水平和现代化工作方法的表现。“回头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时期的这些新闻宣传主张,我觉得对今天的新闻宣传仍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有学习的价值。” 赵振祥教授说。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隋岩教授联系马克思从资源配置到社会结构的再生产思想谈了互联网传播新现象——“群体传播成为资源配置新路径”。隋岩教授认为,在当前,社交媒体使我们步入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极端多元化、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新型的“物理空间”,互联网群体传播使得人类信息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相比大众传媒把资源主要配置于少数专业人士,互联网群体传播将注意力配置手段拓展到草根阶层。个体作为行动者,能够在社会行动中动用自身资源,并通过交换重构资源分配关系,再生产社会结构,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新社会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理念重构的思考”,她认为价值解决事物的存在和理念对于人的意义的问题,具有相对稳定性与绝对不稳定性的特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呈现的变化与个体判断平台趋多,造成了新闻价值尺度的不稳定期来临。工业时代之前,新闻价值有两种起源,一种是西方的价值起源,一种是东方的价值起源,但在当时东西方都没有多少学理上的思考。机器生产时代,新闻成为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有了职业化的训练和学理思考,前者,西方,是以经济作为推动的一些生产标准;后者,东方,从手工阶段到大工业生产阶段,其实并没有形成自己比较稳定的的新闻价值,而恰恰是借鉴了西方一些理念,如自由、真实、客观。这些概念性观念在中国新闻实践过程中却有各种各样不适应,我们并没有总结出自身实践所形成的自己的价值理念。王润泽教授讲到,她一直在思考未被总结的中国新闻价值理念,沟通、议政、宣教、权威、真实、自由、客观,是否有这样的一个排序。当前新媒体时代,中国在数字技术、用户和产品量等方面并不落后,在产品阶段,大家都在探索新新闻产品的价值属性,我们能不能构建一些理念体系,引领新时代新闻价值的普世性,以提升我们中国在整个新媒体时代在世界上的新闻地位和权威性,这是她的思考路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彬主题发言题目是“谈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历史观”。他指出新闻观与历史观血肉交融,如列宁曾说过精辟概括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者是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观点。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和随意挑选的,他们只能是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再如改革开放之初关于新闻学应该授予怎样的学位有不同的主张,他们的主张貌似不同,但是初衷都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尺度。没有选择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新闻,但是选择的前提和底线必须是事实,必须尊重事实。李彬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与历史观在今天来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暨南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以“坚持党性,尊重规律,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两个要点和一个落脚点”为题,对习近平宣传观做了重点讲授。他认为习近平8.19讲话中六个词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和“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两个要点的生动表述,前三个词组表述的是党性原则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宏观体现,后三个显现了新闻传播规律的宏观要求。同时,8.19讲话中,习近平最早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而2.19讲话,习近平则全面表述了他的新闻舆论观:坚持党性原则,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并且,结合具体实例,陈力丹教授谈了坚持党性原则三个层面以及新闻规律的具体内涵、新闻实践中关于人民性的践行问题,对如何理解和贯彻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思想给出了详细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专题研讨会”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支庭荣主持,几位专家学者和20余位高校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人员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及教学,包括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以及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要求及落实等,进行讨论和交流。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詹小美教授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首先要思考清楚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学概论的关系。新闻传播是共享社会信息的过程,它对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介入与塑造,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也必须切合时代特点,回应时代问题。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介绍自己在整个课程结构上的创新;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认为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专业与世界”这几个关系。“上好这门课不容易”,他说:“不单单是新闻的问题,也不单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问题,要注意以上关系打通,从活的方法,而不是死的学问下功夫。” 广州体育学院的赵瑞华老师则认为:“关键在于要真懂真信,要解决好落地的问题,教师自身要懂,理解要深,就好比要有一缸水才能把一杯水呈现出去,同时,要让学生不那么地抵触和排斥,形式要新,要讲求好的效果。” 广东财经大学的吴献举老师同样认为:“要教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要理解其精髓,单单讲授讲话反而不容易接受,结合着案例、对实践有帮助,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岭南师范学院葛在波老师曾对马克思广告思想进行研究,他认为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成功发行经验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佛山市委党校杨银娟老师联系自身工作谈了基层政府当前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与公众沟通达成共识的问题;二是如何运用新的媒体技术来运营城市;华南师范大学的闫伊默老师从业界经验出发,谈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落地的问题;厦门理工大学的赵振祥教授指出做好调查研究,应该仍然是当前新闻工作者的应有作风;广东海洋大学的赵国政老师说,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关键仍然是要解决好谁、为什么人服务以及怎样为这些人服务的问题;海南师范大学的何志平老师就舆情、舆论与民意等问题向陈老师请教,等等。还有东莞理工学院王芹老师、电子科技大学刘琴老师、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李娜老师等,也发表了自己看法。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最后总结发言指出,“本次会议的举办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巨大潜力,希望以后大家多交流、多实践、多思考,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于心,化于行,形成老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
文/李志敏 杨青 谢灵佳
图/杨青 谢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