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29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为“交流与融合:‘一带一路’上的广府文化传播”。
会议由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郭德焱主持,六位演讲嘉宾分别是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教授;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所所长姜波;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院长董少新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江滢河教授;省政府特聘参事、广州十三行研究基地主任、广州大学王元林教授;《老广新游》团队总策划、主笔、“广府汇”执行董事王大欣。广州市社科联等单位负责人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出席会议。
会议上,夏泉追溯了广府文化的来源和演变,阐述了广府文化需要推陈出新的缘由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广州要在服务“四个走在前列、两个前沿、两个窗口”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要在建设“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传承发展广府文化,同时也要打造广府文化话语体系,讲好广州、广东与改革开放故事。姜波提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窗口,形成海上丝绸之路因素除了季风与洋流的影响、族群自己的航海传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宗教朝圣者和外交使臣的推动之外,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于贸易。董少新分享了新会医生高竹和南海邱熺两位医生对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广州口岸的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的一面。
江滢河结合自己这些年在国外博物馆、文物机构的所见对广州的意义进行阐述:广州在十七、十八世纪末成为西方世界对中国想象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广州就是中国。广府文化要勇敢的走出去,去全世界各地寻找各种各样的资源。王元林就“文化耦合”的视角,对广府文化与“一带一路”进行解读,广府文化是中原文化、南越本土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结果。他提出广府文化输出的新途径即“一带一路”,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利用历史上广府文化的“外来因素”,扩大其内涵与外延,更好融入世界文化中。王大欣分享了“一带一路”上广府文化的活化形式,用将艰涩的书籍转变得简单易懂的绘画,通过生动的形象把复杂的故事讲给读者听,让更多观众接触到广府文化。
最后,郭德焱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对嘉宾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并邀请曾大兴教授做专门发言。曾大兴就如何让广府文化和“一带一路”形象化、文学化,使更广大的公众能够深入理解和接触它,谈了自己的看法。在现场互动环节,针对现场学生关于中医输出和中医文化的传播策略的问题,董少新作出了回复,他从历史上中医外传的例子出发,强调中医药文化是我们的宝藏,应好好发扬和推广。
文/黄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