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乐竞中国

广州新观察第32期:“生态·宜居: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学术圆桌会议

时间:2018-10-31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25

1026日上午,以“生态·宜居: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第32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召开。本次圆桌会议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广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基地、广州市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城市观察》杂志社承办。

(图为第32期“广州新观察”圆桌会议嘉宾)

会议由广州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谭晓红主持,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致辞,来自政府、学界以及业界的六位演讲嘉宾围绕主题作了演讲。六位嘉宾分别为: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迟军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工程中心主任、教授马军山;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媛;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明忠;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朱雪梅;广州绿聚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彬。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黄晓燕出席本次会议,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十余名研究生与会旁听。

曾伟玉首先发表致辞,表达了对到场专家、学者的欢迎,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围绕生态和环境,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听取了嘉宾们的发言后,她表示我们要真正将浙江的经验学过来,不仅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潜力和前景,不管是城市的建设还是乡村的振兴,实际上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生活更美好、让人们更幸福。

迟军结合广州市从化区的生态振兴工作,发表了题为“广州市从化区特色小镇建设与生态振兴实践”的演讲。他分享了四个特色小镇的建设案例,分别是广州温泉财富小镇、莲麻小镇、米埗小镇和生态设计小镇。他认为从化区特色小镇建设与生态振兴实践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根本,提升生态宜居水平是基础,强化组织领导是保障,动员群众参与是关键。

马军山追溯了浙江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历程。浙江乡村生态振兴经历了四个阶段,提出了四个工程,分别是千万村庄工程、美丽乡村工程、美丽乡村升级版和新千万村工程。随后他从具体案例出发,谈到了自己的体会,一是循序渐进,不断超越;二是要充分认识设计的价值,但要组织力量,有阶段、地区方向引领、宣讲与工作监管;三是充分重视生态产品开发与运营落实。

袁媛从村民参与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于乡村生态振兴的思考。她结合国内外案例阐述了村民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路径,首先要培养村民的生态行为,唤醒大家的生态意识,培养积极协作、环保健康行为;其次要实时搜集整理村民意见并反馈,以党组织为核心,发挥村民组织的主人翁精神;最后要完善监督渠道,形成文化符号,建构村民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工作机制。

罗明忠提出了以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观点。他举出大量数据说明乡村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农业问题的多重威胁;二是工业排放增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三是生活污染日盛;四是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侵袭;五是监管不严,废物非法转移倾倒频发。此外,罗教授还对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进行了简要说明。他认为要转变既往唯产量至上的传统落后的生产发展理念,确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和谐发展的生态发展理念,而这些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张文彬以“生态·共享——广州增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发表演讲,他分享了绿聚来公司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一是确立了“生态、共享”的企业发展战略,二是坚持企业“生态、共享”发展的三大路径。他认为要大力推行“既要产业又要宜居”的乡村农业产业公园战略,坚持产业和宜居同步抓,以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振兴,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朱雪梅探讨了传统生态智慧对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帮助。根据在乡村调研的经历,她总结出乡村生态建设的智慧,一是集约节约的发展观;二是就地取材的建设观;三是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四是因地制宜的生态观;五是巧思谋划的审美观;六是教化向善的进取观;七是有机生长的秩序观;八是相生相克的共赢观。最后借用古诗对“明天的村落”做出展望。

最后,谭晓红副主席对会议内容作了总结。她感谢了各位演讲嘉宾的思考和建议,并对嘉宾们的发言主题做出评价。她指出我们今天的研讨会及时地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建设生态美丽、安居乐业的广州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新的启迪。

(文/张敏 图/彭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