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日下午,南方都市报的要闻部副主任陈实做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广大师生分享南方都市报在近些年的媒体转型之路。陈实曾任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南方都市报的主笔编辑。曾参与非典、东南亚海啸、中国神六飞船发射、广州亚运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他还参与策划、发起、统筹了多个专栏,如南方人物工作室、南都语闻、广州城市治理榜等。
讲座伊始,陈实就向在座师生询问现场还有人有看报的习惯吗?或者有人一至两个月内会看报吗?在场没人举手承认有这一习惯。陈实便说,近些年新媒体的兴起对新闻业态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特别是移动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社会大众的阅读新闻的习惯,从而极大的推进了新闻业态的更改。而南都在近些年的新媒体环境下,逐步尝试创建融媒体,并在近些年的摸索中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在2018年,南都自主掌握了新业态情况下的新媒体传播规律,不断创造新产品,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新业态下的融媒体
陈实在讲座微信群内分享了南都2018年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成绩,并结合生动新颖的融合新闻案例向大家解读这些作品。他告诉大家,南都在2018年1月成立了融媒体中心,中心分为采编指挥中心、短视频工作室、创意工作室(NDX实验室)、技术研发室和运营工作室等。他向大家分别介绍了各个工作室的职责内容与发展历程。此外,陈实还向大家公布了南都在各大自媒体账号上的统计阅读量。南都官方微博拥有粉丝1546万;官方微信粉丝有95万。南都官方微信公号成立微信工作组后,南都在新榜上的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168名到2016年的107名,再从2017年的88名到2018年4月的前50名。陈实说,南都目标预计在2018年底,突破百万粉丝数量。
在讲解过程中,陈实将一些拥有大流量的融媒体作品分享在讲座群内,例如政策解读类、舆论监督类、情感共鸣类、时事突发类等优质文图推送或抖音短视频等作品。讲座现场的师生在手机端上即可点开推送,欣赏作品。陈实还向大家介绍了这些大流量作品的传播与策划过程。除了南都的主办的微信公号外,还有南都旗下的区域微信公号在近些年也取得了出色成绩,例如“深圳大件事”。
南都将这一区域公号的内容定位为第一手新闻,本土政经要闻和独家调查观察,并积极培养忠粉,准时播发推送,满足用户的期待。
这一公号在2014年开设,起步阶段在有7位记者兼顾轮流发公号,每人每周负责一天。公号在2015年6月并入南都移动媒体部。2018年初,“深圳大件事”的新媒体研究院成立,团队增至30余人,由内容团队、视频团队、代运营团队、技术团队等架构组成,这一公号的粉丝在2018年突破了72万。
新媒体下的新规律
每当重大新闻发生,陈实说,南都会组建移动端采编设计团队。这一团队需要收集信息,研判选题,听取一线记者反馈。检索相关咨询,寻找增量、研判最合适的表现方式。第二步是制作移动端的传播方案。快讯、直播、视频、H5、号外、海报、一图读懂、音频、专题推介、品牌宣传、议程设置、用户互动、各渠道分发、报纸对接等。报道团队需要跟各部门沟通协同,寻找记者执行方案。团队还得协同各部门完成报道,比如设计部、音视频部,采访中心各部门和珠三角各站、报社各渠道,使得传播上能够最优呈现。最后团队要总结完成情况的反馈及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陈实告诉我们,在2018年前三季度,南都完成了超40个重大新闻报道统筹,282场直播,其中包括新闻直播229场,配合报社课题经营项目直播55场。
而区域微信公号“深圳大事件”对“10万+”的传播数据考核采用KPI考核方式,这是对内容最直观的反馈,以及每条推送的送达率、转发率和二次分享率也是对内容最直观的评判。陈实还向大家分享了南都旗下的UGC短视频客户端“拍客”的开发介绍过程,这一短视频平台基于融媒体传播需求而创建。在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创立条件下,南都设立的“城市治理榜单”栏目也获得了官方政府的认可与评价,推动了数字政府的建设。陈实最后总结说道,南都未来的融媒实践会不断根据新媒体用户的认知特点,创作出更多不拘一格、内容新鲜的新媒体作品,并在分发环节中,进行内容测评与追踪,掌握新媒体作品的传播规律与特点,探索传统都市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
(文/图 戴甜甜 郭思琦,主持:姚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