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上午,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广州市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研究基地、广州市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城市观察》杂志社承办的第35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为“新时代·新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会议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作会议总结,广州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谭晓红主持,来自政府、学界以及业界的嘉宾分别提出了自己对于主题的思考。六位演讲嘉宾分别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何友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校长、教授朱立学,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教授、天津“131创新型人才”王星,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查吉德,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建社,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虎。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黄晓燕以及广州市政府等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会议,近40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与会旁听。
会议上,何友义首先介绍了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绩。接着,何友义通过几个案例来介绍学校办学特色。番职院的办学特色在于把专业建设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升级,组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助推“一带一路”发展。在助推乡村脱贫与乡村振兴方面,番职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助力乡村学生成才、驻地帮扶乡村脱贫发展、支援落后地区职业教育、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创新“三下乡”服务乡村建设活动等,发挥了高职教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优势。
朱立学追溯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办学过程,就学校校训“注重实践,扶助农工”进行了解读。他提到学校为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专门进行了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构建农科和涉农专业全程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坚持社会办学、共建育人平台,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科教兴农平台,建设“三农”培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平台。最后,朱立学表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对新时代的新农民和新农村怀抱厚望。
王星认为乡村振兴既是一个时代新命题,也是一个传统问题。他首先界定了乡村组织的概念,将其分为治理性组织和生产性组织,并且强调了生产性组织的重要性。随后,他梳理了中国乡村农技体系的历史沿革,着重分析了政府的农技推广体系和民间组织的农技试点体系。王星指出建国后建立的中国农村技能形成体系历史沿革、本土化乡村组织网络的建构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值得学术研究、政策制定重视的问题。
查吉德则在分享中表示他认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情,更是全面振兴,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振兴。他还提到农村教育一直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底层教育面临着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的现实。他提出了四项具体措施: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夯实乡村教育基础;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开发乡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引导乡村移风易俗;推进传统民俗文化进校园,保护乡土文化脉根。最后,他总结道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谢建社认为新时代农民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我国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农民进城,农业低产,农村“空心”阶段,再到乡村重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通过研究和分析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经验,他提出要建构乡村振兴时代的农民培育机制,把农民工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先锋、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的众星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工在乡村振兴时代的主体作用。
赵虎分享了个人的成长故事和创业经历,介绍了敏嘉公司和大稳村共融共生、互助成长的案例,企业快速发展给乡村带来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又为企业高速发展提供保障。他认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首重任务是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基于此赵虎还提出了两点建议:打通城乡之间人才流动的渠道,鼓励优秀本地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最后,曾伟玉对会议内容作了总结。她表示本次学术会议是今年的收官之作,给2018年画上圆满句号,也开启了2019年的奔跑之旅、追梦之旅。乡村振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关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她借此机会回顾了广州新观察的创办初衷,希望通过这样的跨界交流打造一个长期的品牌。
(文/张敏 图/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