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乐竞中国

体验中华文化,亲悟江南之好——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华文化体验营江南行

时间:2019-08-04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892

一句“江南好”流传千年,不知江南又是如何好?2018年7月20日至25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8名境内外优秀学子在学院党委姚淑兰副书记、广告学系副主任朱磊副教授、广播电视学系嵇美云副教授、团委书记蔡心仪老师、辅导员周文哲、黄晓明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江南,开展中华文化体验营,亲身探寻江南之好。团队先后赴南京与苏州,参观了夫子庙、秦淮河、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山陵、总统府、南京博物院、寒山寺、护城河、山塘古街、苏州大学、沙家浜、卢福英刺绣艺术馆、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平江路、虎丘等地,与昆曲艺术家和苏绣艺术家进行互动与学习,领略江南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秀美的风光。

厚重历史发人深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得其宗,正如来自香港的郑锦然同学所感受到的,只有到了江南,从前所获取的对于江南历史、文化和城市的抽象了解,才转变成具象的,才牢牢刻进了心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看到一位父亲在给他的小儿子和小女儿念日军投降书,那一幕让我很感动”,郑锦然同学说,他从前所了解到的这段历史是抽象的,但走进纪念馆亲自看到各种史料与记载,让他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真切的感知,对这个历史事件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渗入了脚下的泥土,三十万同胞的泪水化成漫天星光,在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同学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细细审视这段噩梦般的过往,许多人禁不住红了眼眶。“进去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来自委内瑞拉的陈杰聪同学一进入纪念馆便被其中氛围所感染,一个个遇难者的名字让他的心情十分压抑,也正因此,他感到了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


 精妙艺术引人赞叹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苏州大学小小的一方讲台上,昆曲艺术家吕成芳正在教来自内地的王子涵同学用昆剧的身段表演《春晓》一诗。素掌虚搭粉腮,纤指追挑余音,两叠水袖翻飞去,一汪秋波流转回,身着戏服的王子涵同学在吕老师的指点下,化身惜春佳人,将对春天的喜爱娓娓道来。隔日,惜春佳人又变身绣娘,在卢福英刺绣艺术馆中,沉下心思一针一线地绣制翩飞的蝴蝶。“绣线的材质和颜色就很吸引我”,王子涵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刺绣所要求的高度专注让她十分享受,“绣的时候,我不停告诉自己‘耐心、静心’,慢慢地就会忘记周遭的环境,专注自己手上的事情,这种感觉让我很舒服”。

对于此次亲身体验的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子涵感叹道:“这两个都是我们经过历史沉淀的瑰宝,想要入门都不易,更何提精湛。”正因学习不易,更需要引起关注,来自香港的林之义同学表示:“昆曲和苏绣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其背后的历史还是艺术的美感,我们都需要继续传承下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来自澳门的阮诗慧同学认为:“我们把昆曲‘贵族化’了,把它变成了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艺术,忘了其实它也是民间艺术,大家都能听的。”她觉得把这些艺术影视化可以更好地达到宣传的目的。而来自香港的施湲湲同学则把目光投向教育领域,“应该激发孩子们对这些文化的兴趣爱好。”

(体验营同学学习昆剧身段)

(体验营同学学习苏绣)

秀美风光令人陶醉

这是来自台湾的陈大喜同学第二次来到江苏省,这一次她实现了自己许久以来的心愿——参观了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山水萦绕,厅榭精美,常见于文人墨客笔端。但一步一步走在拙政园的廊阁间,陈大喜很是惊喜:“我突然意识到,书中所写的拙政园,只是作者眼中的景象,却不是真正的拙政园。苏州园林妙就妙在,面对同一片园林之景,不同的人却能领略出不同之情。”

而园林不过是江南风光的一角天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在数百年前,元代著名散曲家就曾写下一曲《水仙子》,直叹“爱杀江南”,而今日再看江南,与张养浩曲中描写的景色并无二致,氤氲的河水轻轻荡漾着,两岸排着粉墙黛瓦飞檐,也时常能看见碧绿接天的莲叶。来自香港的郑锦然同学十分喜欢这样的景色,他说道:“其他城市普遍只有高楼、道路,都是千篇一律的风格。但江南拥有水乡瓦房,各区域用水路隔开,很有意思,也很有历史感。”

6天的江南之旅转眼即逝,同学们带着相机与电脑中满满的素材,也带着心中对江南全新的认知,踏上了归途。至此,2019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华文化体验营江南行圆满落下帷幕。


(体验营师生在中山陵参观)

 

 | 赖尔曼

林之义、黄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