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乐竞中国

广州新观察第 40期:“极点带动·轴带支撑:优化湾区发展格局”

时间:2019-10-25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548

10  24 日上午,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优化湾区发展格局”为主题的第40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召开。此次圆桌会议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广州市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城市观察》杂志社承办。

说明:H:\广州新观察40\新闻稿照片\IMG_2355.JPG

(图为第40 “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嘉宾)

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主持,广州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谭晓红致辞,来自政府、学界以及业界的四位演讲嘉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四位嘉宾分别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胡振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黄慧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立勋,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城乡规划高级工程师陈洋。暨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杨杰以及市社科联、华南理工大学、南方日报等单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近40 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学院及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生与会旁听。

会议上,谭晓红首先发表致辞,广州新观察经过39期的学术积累和创新,推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广州破解城市建设发展中面临系列难题提出了富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也在全国打响了广州研究的学术品牌。她指出,本次会议将围绕在大湾区建设中怎么样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强化轴带支撑功能等议题进行讨论。此次会议议程中第一次增加了圆桌讨论环节,希望演讲嘉宾、研讨专家们以及在座的各位博士、硕士生同学们一起展开探讨共思、提出真知灼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胡振宇指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他认为城市群中必须有核心城市带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东西两岸产业发展格局,就广深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更好的带动作用,他通过深圳先行示范给大家分享了两山变一山、吸纳变吞吐、单轮变双轮、区域变全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黄慧明从一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师的角度,给出了关于广州空间战略的一些思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这个中心城市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区域发展核心等,该纲要的发布将南沙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广州空间战略,他提出了“五大思维+高水平建设南沙”的思考框架。

李立勋则从历史的角度切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演变与重构。他梳理了粤港澳发展的历史和历年相关区域的规划文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自古就是一个联系密切的经济地理区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合作从生产、生活、空间等各层面均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此外,东西两岸、南北轴向的发展状态,三大中心、三大区域的规划导向成为贯穿始终的基本特征。最后,他还对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做出了一些态势研判。

陈洋聚焦于都市圈这个特殊的形态,先是对珠三角集体的极简发展史做了介绍,提出了制度变革驱动了区域扁平化,技术进步推动区域集聚化的观点。他强调城市群具有点轴思维和均衡思维。从都市形态上,他认为都市圈是摊大饼的高级形式,一定是跨行政边界的和以通勤时间定义的。他强调都市圈的关键词除了打造和培育,还应该有妥协。妥协意味着适应和共识,都市圈和城市群最大区别就是原来城市群更加关注产业合作,而都市圈更加关注内部的人怎么生活。

随后,会议进行了圆桌讨论。根据王世福教授的一些提问,圆桌上的专家、学者们就自己研究的领域探讨了西岸如何跳跃发展、南沙对于大湾区建设的作用与期待、“湾区人”理念和文化认同关系、规划编制和协调、外援内援推动力等等问题。与会学生、老师也就文化层面与空间格局问题踊跃发言。

最后,王世福对会议内容作了总结。专家们围绕“极点带动·轴带支撑:优化湾区发展格局”主题深入讨论,大致形成三点共识。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具备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愿景设定和相应的实力准备,在国家战略上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其次,进一步加深了对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政策理解,这种先行示范应该更多站在国家及省的层面考虑,不断总结示范经验,对湾区一体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强中心性认可的同时,更加强调发展的均衡性,中心城市要本着“实现一个共享的湾区”这个目的做好功能协作和角色扮演。再次,粤港澳大湾区使过去各种区域协调的策略进行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升级,大家的核心期待是如何进行跨制度、跨行政边界的协调力和行动力的制度创新。在交通、产业协同、跨城市合作、粤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要动态总结,从而实现对制度创新的整体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