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乐竞中国

广州新观察第42期:机遇与挑战:打造湾区教育与人才高地

时间:2019-12-06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464

 122日上午,以“机遇与挑战:打造湾区教育与人才高地”为主题的第42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召开。此次圆桌会议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广州教育学会、广州市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广州市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城市观察》杂志社承办。

说明:94a88ed473388836ef467f9e7bc229e

(图为第42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嘉宾)

 会议由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先哲主持,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和暨南大学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夏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学界、业界以及商界的四位演讲嘉宾相继发言。四位嘉宾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长培训专家工作组副组长毛亚庆;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屈哨兵;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广州市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卢晓中;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科大讯飞华南公司总裁、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董事长杜兰。暨南大学、广州市社科联、广州教育学会、教育局、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部门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曾伟玉首先发表致辞,广州新观察经过41期的学术积累和创新,四年来逐渐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文化学术重镇,紧紧围绕大湾区的发展,为广州破解城市建设发展中面临的系列难题提出了富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制度体系有很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在广州实际上也有多方面的优势,怎么把优势变为这座城市的效能,怎么更好把它展现出来。特别是广州和深圳怎么双驱驱动,这两个大湾区的核心中心城市怎么样比翼齐飞,教育要起到先行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期新观察围绕机遇与挑战:打造大湾区教育与人才高地这个主题,共同展开探讨,建言献策,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随后,夏泉发表致辞,广州新观察自四年前开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42期,成为省内外学术品牌,不仅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推动了学术创新,同时也发挥了咨政建言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其长效发展后劲主要取决于教育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湾区教育、人才等要素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人才高地建设目标的基础性条件,目前湾区的教育合作与人才培养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教育合作和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深化和拓展,这些问题也成为摆在我们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分享交流和观念的碰撞交融,为政府决策部门打造湾区教育与人才高地积极建言献策。

 毛亚庆以“ 大湾区发展应有的教育站位”为主题发表演讲,解读了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从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性两个方面跟大家做了分享。新的时代背景下它超越了上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所以更多是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多关注到人们精神层面的彰显。毛亚庆强调教育实际上就是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从教育的本真出发,教育要求真、从善、尚美,促进学生这几个方面素质的彰显。新时代背景下,求真、从善、尚美需要升级换代,就像中国社会发展一样。像大湾区这样中国未来发展的高地,更需率先升级换代。

 屈哨兵跟大家分享了几点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几点思考,着重从“人才”的角度来谈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有很多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流入与政策方面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引进高水平人才的政策普遍聚焦于较小范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端创新团队,而对其他层次的关注度及投入力度明显较低,说明我们对高水平人才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必然导致对僧少粥多的高端创新人才的激烈争夺,人为制造出人才生态的不平衡。从构建合理人才生态而言,既需要招聘和引进具有象征性、前沿性的高端领军人才和国际创新团队,也需要招聘和引进一大批高水平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前沿生力军。 需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思想,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卢晓中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若干思考”为主题发表演讲, 如何来建立新时代粤港澳教育新型合作关系,助推大湾区建设,这是当前致力于推动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关键。卢晓中表示:应该着眼于长远和全局、优势互补、现代治理机制创建、包容性成长、融合性发展等方面入手。 特别重要的就是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要基于一种求同存异的原则,注重保护大湾区的多样性,鼓励大湾区各区域张扬个性,教育合作发展需要求同存异。

 杜兰以“AI赋能,智能时代教育新模式探索”为主题发表演讲。2019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提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支持、包容和无处不在的学习访问,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促进个性化学习,并且提升学习成果。杜兰表示:要相信在技术这样一个领域,它可以走的越来越前,可以为教育进行赋能。那么,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又需要怎么做呢?杜兰讲到首先应该落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助力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整个AI+时代,不仅仅是从业者的时代,更加是每一个人的新时代,要坚信,比人类更强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类。

 曾伟玉对演讲环节做了总结,四位演讲嘉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湾区教育与人才高地问题,跳出了广州、跳出了教育来探讨这样一个命题,听了之后深受感染和教育。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整个教育格局和人才布局,包括广州的人才引进,除了高端、精英人才,其实还包括大量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所急需的各种层次的人才,这样才会构建社会生活链条。并强调:我们致力于推动文化战略、教育战略,文化优先、教育优先,这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现在这样的工作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凝聚共识。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人才高地建设”的主题献言献策,提出要努力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率先调整学前教育政策;同时也应该重视年轻教师待遇问题,让有梦想,有教师梦想的年轻人融入进来;其次,也需要关注老年教育的问题,要充分利用“老年资源”为大湾区建设献策。

 最后,卢晓中对会议内容作了总结。本次会议的话题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四位演讲嘉宾和与会嘉宾的论述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既有具体问题的研究又有观点的延伸,对大湾区的教育和人才建设进行了深入而多元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回归到真善美,希望与各位共同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建设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