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乐竞中国

研学无界 云端相约
——2020年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0-05-27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点击: 805




    524日,由暨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20年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出于安全考虑,本次论坛首次以线上形式开展,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同时本着学术共享的原则,对外全程在线直播。论坛特别邀请了多位新闻传播学界知名学者作主题演讲,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58名入围论文作者参会并于5大分论坛进行学术汇报。本次线上论坛累计参与人数750余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500余人次。


(图:论坛现场)

上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涛教授主持了本届论坛的开幕式及主旨演讲。暨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光慧教授代表暨南大学研究生院对到场的各位嘉宾、学者以及受邀参会的同学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简要介绍了暨南大学的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整体情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代表学院对所有参会嘉宾和同学们表示了热烈欢迎,他强调虽然遇到疫情的特殊情况,但学院还是克服重重阻碍,使本届论坛与大家在云端如约见面,这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改变,说明本次论坛铭刻着特殊的时代印记。

随后,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晋升教授宣布了本届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名单。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21个省市、80余所高校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投稿的论文316篇。经专家组双向匿名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5篇、二等奖论文10篇、三等奖论文15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施晶晶同学作为优秀论文获奖代表发言,她对疫情期间学校以及学院在保证大家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如期举行研究生论坛表示感谢。她说,这样的“云端会议”创新了学术交流与传播形式,是超越空间的思想碰撞。

 

主旨演讲阶段,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教授与大家一同探讨了“时间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胡翼青教授从斯麦兹对于文化研究盲点的论述,引入到媒介技术本身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工作生产的重要影响。他指出媒介本身一定是带有偏向的、带有明显的时空逻辑,正如网络时间已经将我们带至一个去同步化的临界点,媒介正在加速挤占人们的时间,而这种时间和速度的挤压就是一种权利、秩序和时空逻辑变化的反映。

(图:胡翼青教授主旨分享)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一果教授以《“后浪”: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的几种转向》为题进行主旨分享。曾一果教授简要分析了欧美青年亚文化发展的理论脉络和我国青年亚文化发展的时代语境,他强调“语境”对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语境跟欧美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语境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错位的——欧美青年亚文化是在新左派运动的语境中发展出来,“中产阶级的孩子们”要反抗的是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社会乃至消费社会本身,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青年亚文化发展的语境恰恰是在“改革开放”的新自由主义语境中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全球化、城市化和消费社会是关键词,所以,对于我国这段时间内发展起来的种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也必须置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加以仔细考察。曾一果教授还从技术、媒介、政治和审美等不同层面探讨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几种“转向”,最后,他结合“后浪宣言”“前浪宣言”和“入海”的青年文化现象,思考了我国青年亚文化未来的可能面貌。

(图:曾一果教授主旨分享)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常江教授对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研究前言问题进行了分享。常江教授梳理了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并总结出“政治化与去政治化交替”的趋势。他总结了数字媒介文化研究的七大研究方向以及对数字媒介文化研究有影响的五个前沿理论,认为我们在提出文化理论同时也应对数字技术有所警惕和反思。

(图:常江教授主旨分享)

 

(图:林仲轩教授主旨分享)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林仲轩教授对新媒体与残障社会的融合进行了专题分享。林仲轩教授通过对残障人士的访谈分析了“技术的应许”对残障人士的现实意义以及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他认为学者们应该从技术的应许出发,怀着社会关怀审视这个时代,去剖析和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残障人士的技术赋能与他们背后接受的压力。

(图:牛静教授主旨分享)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牛静教授分享了信息全球化下的媒体伦理准则问题。牛静教授以疫情期间部分不实报道等误导性内容出发指出当下的信息失范现象。她通过对国内外139篇媒体伦理规范进行内容分析,她总结出了作为媒体报道最重要的专业准则,以规制自媒体传播者的信息传播规范。

 

下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传播思想史研究新路径”等五场平行的分论坛精彩纷呈,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暨南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们分别在所在的分论坛里发表了他们近期的研究报告。

分论坛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传播思想史研究新路径”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知识图谱、中国电视理论的史前史、空间理论视阈下中国民间故事动画的“空间生产”以及《新华日报》《新青年》《江苏》杂志等报纸报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分论坛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世文副教授主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伟军教授担任评议人。

分论坛二:“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政治传播与国际传播”围绕着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政治传播以及国际传播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议题涉及网络民族主义的传播研究、“一带一路”报道框架、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觉修辞下的图像化表达以及社会化阅读情绪价值观等关键问题。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伟步教授担任主持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亮教授担任评议人。

分论坛三:“新媒介技术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重点讨论了信息技术的时代下的新媒介技术发展及其对当今社会的现实影响。汇报人与专家针对游戏虚拟偶像崇拜、在线社交的身份认同、媒体平台化中的数字劳动、智媒时代集体记忆以及媒介与个体的互构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范玉吉教授担任了本场学术主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施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分论坛四:“新冠疫情、风险社会与新闻传播研究”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红教授担任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牛静教授担任评议人。本场论坛以新型冠状病毒社会现实热点为切入,着重研究了香港地区社区传播模式的互动、新冠疫情中农村“硬核”标语的建构策略、新冠肺炎疫情下网络谣言的数字代沟、主流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短视频传播研究等问题。

分论坛五:“数字媒介时代的新媒体文化研究”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玉玮教授担任主持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晏青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本场分论坛以数字媒介时代这一社会背景为研究范围,着重关注了这一背景下的新媒体文化。汇报同学与专家针对虚拟社群建构中情感能量的动力机制、消费主义包围下的女性自治区、“中区行为”与消费神话的身体实践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图:分论坛部分参会者)

本届论坛闭幕式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汤景泰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王四新教授以网络安全审查为题进行了主旨分享。王四新教授就《网络安全审办法》的规定、制度和运行秩序等分析了我国网络审查的精神层面和发展阶段。他认为网络安全问题可以分为物理层面及应用层面,并提出要善于应用新兴技术、落实好网络安全审查所规定的运作体系,进行前置性审查,牢牢掌握网络主权,做到对网络安全可管可控。

(图:王四新教授主旨分享)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在网络空间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对传播权的理论建构进行了主旨分享。范玉吉教授主要围绕传播权被强调的原因、传播权的性质、传播权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传播权包含的具体内容四个方面对数字时代的传播权展开探讨。他指出网络基础设施不是一国所专有的,而应该是人类所共有的,各国都应该平等地使用这些基础设施。

(图:范玉吉教授主旨分享)

闭幕式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一果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进行总结发言。曾一果教授首先对拨冗参会的各位嘉宾以及受邀参会的各位同学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对本届论坛取得的学术交流成果表示肯定。他认为本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因为疫情创新了论坛形式,改变了以往“面对面”的会议模式。他表示这是一次新的尝试。未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发挥优势,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为更多的新闻传播学子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和空间。

疫情的特殊时期,全国上下齐心抗疫。本次论坛从线下到线上,既保障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又为新闻传播学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流方式。这不仅是一次因疫情所改变的教育形式,还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新趋向。学无止境、道阻且长,为梦想拼搏的人不会被辜负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夯实自身的学科实力,拓展更多的学术交流空间。

(图:线上论坛部分参会者)

据悉,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贯彻面向港澳台、面向海外的办学方针,不断以新媒介技术发展为依托创新教育模式,不断开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路径。2020年“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抖音云直播课堂、慕课平台也在持续的建设中,未来将会继续上线一批在线新闻传播学精品课程,助力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事业。

文|新闻与传播学院研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