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百年对话——广东高校党委书记谈党建引领育新人”全媒体报道,展示广东高校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经验做法。
近日,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接受《南方日报》专访,并推荐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的党建创新模式——“一三五”党建模式作为基层党建样本。报道于5月31日《南方日报》登出。
据了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创建“一三五”党建模式,推动党建、行政、学科深度融合发展。“一元主导”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贯彻并落实在党建、行政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党委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作用。“三位一体”指将思政工作、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三者有机融合起来,建设三者良性对话的保障措施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维互动”指让政治理论学习、党建品牌活动、师德学风建设、专业素养提升、主题社会实践,产生合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院党委充分利用延安、井冈山等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每年选派100多名优秀学生进行沉浸式培训,接受红色传播洗礼,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入脑入心。开展港澳舆情及青年思想引领项目,加强对港澳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强化党建“定星盘”,画好最大“同心圆”》全文转载如下:
邱少云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在熊熊烈火中获得永生……”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与内地学生一起,在“党史故事汇”展演中诠释党史故事。
家国兴,侨教兴。建校115年,暨大历经三落三起、五次播迁,但始终肩负“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初心使命,培养了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万多名暨南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强化党建‘定盘星’,画好最大‘同心圆’。”近日,暨大党委书记林如鹏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学校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统战工作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
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南方日报: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大时勉励学校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做好这项工作,关键突破点在哪?
林如鹏: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大学的根本保证。
两年多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为维护祖国统一、港澳繁荣稳定和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日报:办好中国教育,关键在党。如何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林如鹏: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好新时代高校党建总要求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学校坚持每年开展由校党委书记主抓的党建“书记项目”,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加强党建品牌化建设,创新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头雁工作坊”、党建组织员“星火工程”、大学生党员“忠信笃敬班”“三位一体”党建品牌活动,充分释放党建工作活力,形成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双融双促的生动局面。
总书记视察学校以来,学校党建工作先后获得5项国家级、36项省部级立项和表彰,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学校党委获评“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南方日报:高校党委书记是抓党建的第一责任人,有哪些感受?
林如鹏:得益于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暨大紧紧抓住了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入选国家“双一流”和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特色凸显,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21年QS亚洲大学排名第138位,比去年上升10位;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获批45项,位居全国高校第四位;12个学科进入ESI前1%,位居广东高校第二位;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纷纷落户……极大拓展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深度广度。
我们清醒认识到,暨大处在“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需要完成“三地五校园”校区建设,做强发展增量。令我特别感动的是,虽然老师们的待遇提升得慢了一点,但大家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不计得失、着眼未来、勠力同心,期待学校能够跃升上更大平台,这才有了学校综合实力的节节高升。
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
南方日报:暨大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115年的办学历程中,有哪些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因?
林如鹏:暨大始创于南京、兴盛于上海、赓续于福建、扎根和壮大于南粤大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与建设人才,传承着爱党爱国爱校的红色基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出江上青、符保卢等一批开拓创新的红色英雄人物。暨南进步学生韩汉光等组织成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党支部之一。1941年暨大文学院院长郑振铎为学生上“最后一课”,此后学校整体从上海南迁福建建阳,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抗战胜利后,暨大学生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成为反美抗暴运动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的学生主力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时,暨大人以侨为“桥”,画好最大“同心圆”,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40多万人,他们有的是贯彻“一国两制”、维护港澳地区繁荣稳定、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中坚力量,有的是充当着中国和海外经贸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成为中国故事的书写者和中国好声音的传播者。
南方日报: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作为一所侨校,暨大如何创新培养不同类型人才?
林如鹏:暨大学生有三类,分别是内地学生、港澳台侨学生和华人及留学生。我们采用“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的文化育人模式,构建从新生训练营到毕业启程礼的“闭环式”协同文化育人体系,实现三类学生全覆盖参与,打造多层发散、交互融合的文化“同心圆”。
对内地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港澳台侨学生,深入推进优秀港澳台侨学生“千百十培养工程”,推动其与内地学生在学业、生活、思想上同向同行、共享共融。对于华人及留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举办中华才艺培训、文化知识竞赛及文化体验与展示教育,将其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的中外交流文化使者。
南方日报:如何让人才培养更加精准、更具成效?
林如鹏:人才培养要避免“大水漫灌”,做到“分区浇灌”和“精准滴灌”。像港澳台侨学生,他们可以参加包括“港澳台侨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计划”在内的三大系列21项的文化活动专项工作和五大系列26项的培养专项工作,还能参加学生领袖成长计划,到古田、井冈山、延安、遵义等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校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具适应性的精品课程,全方位引导学生自觉用行动抒写爱国情怀,用奋斗诠释使命担当。
擦亮百年侨校的金字招牌
南方日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暨大如何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林如鹏:暨大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肩负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凸显侨校特色,我们计划扩大港澳台侨和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占比也从之前的33%提高到40%;广东的招生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占比提高到40%,为广东高等教育作贡献;在招生数量不缩减的前提下,省外学生规模维持在20%左右。
南方日报:学生招生规模扩大,办学空间是否随之扩大?
林如鹏:我们正加快推进“三地五校园”建设,番禺校区二期建设是重中之重,预计将增加60万平方米办学空间。
今年,境外国外报读暨大的学生比以往多了两成,越来越多港澳台侨和海外留学生要求在内地学习、就业,我们也增加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包括在全国率先成立“WE创”港澳台侨青年众创空间,与深圳前海共同打造港澳台侨大学生青年实习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交往交流平台、教育研究平台等,为港澳台侨青年在内地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南方日报:越来越多港澳高校来到大湾区办学,高等教育双向融合招生的趋势初现。“十四五”期间,暨大有没有更高的目标?
林如鹏:大家凝心聚力、形成合力,为青年学生拓宽求学路径,提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等教育,是着眼长远的一件大事好事。
对暨大而言,必须深刻把握新时期的“变”与“不变”,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完善国内一流、侨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推动学科“高原”上建“高峰”;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统战工作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擦亮百年侨校的金字招牌。
基层党建案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创建“一三五”党建模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创建“一三五”党建模式,推动党建、行政、学科深度融合发展。“一元主导”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党委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作用。“三位一体”指将思政工作、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三者有机融合起来,建设保障措施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维互动”指让政治理论学习、党建品牌活动、师德学风建设、专业素养提升、主题社会实践,产生合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院党委充分利用延安、井冈山等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每年选派100多名优秀学生进行沉浸式培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入脑入心。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党支部:形成支部党建创新工作品牌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党支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课堂、社区、网络以及学校的海外校友资源和广泛影响,连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境内境外,搭建多维传播矩阵格局,形成支部党建创新工作品牌。
以“四加二”课程为主干,整合支部党员的力量,搭建覆盖全员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体系。支部10多名党员利用业余时间到广东省内各基层乡镇、社区、工厂、农村,面对社会大众进行宣讲,年均100余场,及时将党中央的声音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到南粤大地。以公众号“微言国是”“吴昱则刚”不定期推送支部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成果,在网络发出支部党员的最强音。结合境外学生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境外课程体系。支部团队连续四届获得广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钟哲